跨越千里的相遇
当内蒙古草原的朝阳染红毡房,一列载着 150 名扎赉特旗师生的列车正穿越燕山山脉。
3月20日清晨,来自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第六中学的师生团队与北京丰台学子在首都北京相遇,共同开启 "京蒙同心・共铸华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行动。这场由丰台区人民政府、扎赉特旗人民政府联合组织,斯玛特教育集团承办的文化之旅,既是落实东西部协作战略的重要实践,更是新时代民族教育融合的创新探索。
深化京蒙协作的战略之举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丰台区与扎赉特旗以文化交流为纽带,积极构建 "资源共享、成长共育" 的民族融合教育新模式。
自 2024 年丰台学子草原行首开先河,两地持续深化协作内涵,此次研学行动正是这一战略布局的深化升级。通过 "请进来" 的方式,让草原少年亲身感受首都文化魅力,在互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行程纪实:五维体验中的文化共鸣
校园互动:从拘谨到交融的蜕变
晨光初绽的校园里,两地学子用《绣美科尔沁》的舞蹈韵律与京剧水袖的婉转飘逸共舞。
在激光雕刻实验室,蒙古族少年指尖跃动的科技火花与北京学生笔下勾勒的草原图腾交相辉映;
篮球场上,"草原雄鹰" 与 "都市少年" 的竞技碰撞出友谊的火花。
丰台十二中张榕同学在分享中说道:"从蒙古马精神到北京蓝天保卫战,我们都在用青春诠释对祖国的热爱。
走进丰台: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走进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这里通过科技赋能、多元体验与活动,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孩子们在这里不仅零距离亲近非遗,更充分感受到文化魅力的生动课堂。
在丰台汽车博物馆的展厅里,扎赉特旗的学生们惊叹于钢铁洪流中跃动的文明密码。
当看到第一辆 "解放牌" 汽车的复刻模型时,不禁让同学们感受到:"草原上的勒勒车承载着游牧文明,而这些汽车轮子丈量的是现代中国的发展之路。"
在互动区,科技感十足的模拟体验让他们触摸到传统工业向绿色未来的转型脉搏。
从静谧的非遗工坊到轰鸣的汽车引擎,扎赉特旗学子在丰台的时空交错中,读懂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智慧。正如带队老师王亚节所说:"当草原文化的豪迈与都市文明的精致相遇,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晚间的丰台区委党校北宫镇分校内,体育与戏曲的双重体验如同点亮了孩子们的文化与运动星空。
在体育项目体验课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与欢呼声交织成活力的乐章:沙湖球、冰球、踢毽、丢沙包、投壶和推铁环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运动带来的酣畅淋漓,更在他们完成挑战时,收获到满满的自信心。
在戏曲文化体验讲堂上,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在水袖翻转间触摸千年文化的温度。
当他们穿上轻盈飘逸的戏服,跟着戏曲老师一招一式地学唱念做打时,眼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新奇与敬畏。
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表情,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激发了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更在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孩子们在体验中懂得,戏曲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这场文体交融的盛宴,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多维窗口。体育让他们在挥洒汗水中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戏曲则引领他们在艺术熏陶中涵养心灵、传承文脉。
当运动的激情与文化的雅韵在孩子们心中碰撞,绽放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样的体验,必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珍贵的记忆,滋养着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底蕴深厚的新时代少年。
历史寻根:触摸文明交融的脉络
丰台区政协委员为同学们带来《话说北京 前世今生》讲座,同学们深入领略了北京这座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座从北京的起源讲起,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蓟城,那时北京便已初现城市雏形,作为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逐渐在华夏大地崭露头角。
在现代,北京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既保留了古老的里坊街巷、宫苑园林等历史遗迹,又以崭新的姿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活力。
这场讲座,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让同学们对北京的前世今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
清晨,师生们列队整齐的站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目睹庄重的升旗仪式,红旗飘扬,心中的爱国之情熊熊燃烧。
随后登上天安门城楼,俯瞰广场,仿若置身阅兵现场,壮阔之感难以言表。
居庸关长城的青砖上,研学导师以 "胡服骑射" 典故为引,讲述赵武灵王推动民族融合的历史智慧。
故宫博物院内,当看到蒙古族工匠参与设计的太和殿藻井时,同学们不仅感叹:"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在建筑中书写共同体篇章。"
特别设计的 "胡同寻根" 环节,师生们探访蒙藏学校旧址,通过老照片、旧物陈列,重温乌兰夫等革命先辈团结各族青年投身革命的峥嵘岁月。
文化体验:多元共生的生动诠释
在民族文化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题展中,契丹文墓志、唐卡艺术、铜胎掐丝珐琅器等文物,直观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瑰宝。
中国插花艺术馆的启动仪式上,金色流沙汇聚成 "同心圆" 的瞬间,将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理念具象化。
两地学生合唱《我爱你中国》的悠扬旋律,成为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未来展望:双向奔赴的教育新篇
此次研学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终点,更是协作共赢的起点。
斯玛特教育集团发布《京蒙研学行动》特色线路,建立 "草原文化 + 红色教育" 与 "古都文化 + 花园城市" 的互访机制。
北京众安公益基金会设立研学专项基金,为持续深化协作提供保障。
正如扎赉特旗教育局赵长君所言:"我们正在构建从资源帮扶到文化共融的教育生态。"
青春感悟: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之路
扎赉特旗音德尔第六中学郭岩岩在参观后民族文化宫后说道:"抚摸着契丹文墓志,我忽然懂得,我们的文明不是割裂的珍珠,而是串成项链的丝线。"
北京十二中张榕在篮球友谊赛后感慨:"草原伙伴的坚韧让我想起蒙古马精神,而我们的科技环保实践,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传承?"
这些稚嫩却真诚的感悟,印证着研学行动的深层价值 —— 让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行动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青春力量
这场跨越 2000 公里的研学行动,通过 "史叙共同体"" 乐美共同体 "等六大主题,实现文化认知从" 他者 "到" 我们 " 的转变;将抽象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可参与的实践体验、可传承的精神纽带。
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新时代
当草原列车载着少年们返程时,他们的行囊里不仅装着故宫的文创、清华的书签,更有与北京伙伴结下的深厚情谊。这场双向奔赴的研学之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正如两地学生在《京蒙协作小使者》证书上共同写下的誓言:"以青春之名,铸团结之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代相传!"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京蒙两地将继续以教育为桥,以文化为媒,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最广泛的青春力量。这,正是 "京蒙同心・共铸华魂" 研学行动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